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而经营是企业的看家本领。从工业革命开始,在人口和需求增长的持续牵引下,企业一直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更多更好地提供产品,怎样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由此开启了管理时代。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动作与时间研究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整个工业时代是一个以管理著称的时代。但是,面对今天快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和需求变化,如果只依赖管理,企业很有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闭。因为在这个时代,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已经嵌入智能化的机器,作业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传统管理的效能在减弱。企业要盈利,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创新、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
经营和管理有所不同。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我认为,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我们经常把管理和经营混淆了,其实,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人、机、物、料,更多的是方法和制度,目标是提高效率。经营面对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做决定和选择,目标是提高效益。经营者的使命就是赚钱,而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经营活动的一个子项,重点在于解决成本问题,降低成本则会增加利润。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即使管理能做到零成本,企业也不见得会盈利。
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将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并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泰勒提出例外原则,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把日常事务授权给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虽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超出管理的技术、投资决策等经营问题,但在早期工业阶段,大都是卖方市场,技术相对落后,员工人数众多,管理就是主要矛盾,只要能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企业就可以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进步、竞争加剧,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市场在变化,商业模式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化,企业该怎么做选择?
做企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商科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MBA教育,都应该结合实践,知行合一。如果让商学院的老师都去经营企业,这比较难实现;如果要找到那些能干、能说、能写的优秀企业家来商学院讲课,这是可能的。商学院应该是一个学校和企业融合的平台,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领导者、企业文化、企业最新进展、企业最近遇到的风险和困难等,成为学生培养经营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平台。
在知行合一上,医学院做得比商学院好。医学院的老师上午上课,下午临床问诊,作为医生如果不会看病,学生是不敢跟这样的老师学习的,因为人命关天。除了老师和学生都要临床实践外,医学院还有一个做得更好的地方,那就是会诊制度。针对患者的疑难杂症,经常会有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高水平医生一起会诊,研究到底该怎么治疗,用什么药,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命关天,这也增加了医生们交流和实践的机会。相反,企业得了病不一定愿意告诉别人,邀请一些专家共同商讨解决企业问题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反倒是公众突然看到崩盘倒闭的企业比较多。
企业也应该向医学院学习,对问题进行会诊。只实践、只信经验的人做不好企业,只学习不实践的人也做不好企业。只有既实践又学习的人,才能把企业做到最后,做到极致。未来,中国应该把大学和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参照“商学院+企业”的模式去做,既有商学院模式,又有企业模式。只要结合起来一起做,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有质的提高。
上一篇:管理与经营的区别(从管理到经营)